凉山:立夏时节 麦浪鎏金瓜果飘香
2023-05-17 10:17 来源: 凉山政务
举报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立夏。据载,立夏这一天,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且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佩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是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愿。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焕发新颜的节气——温度升高、雨水增多、农作物普遍进入生长旺季。

抢晴收割丰收画面美如画

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并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随着天气由暖转热,部分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此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对已成熟的,要及时抢晴收割。

此时的凉山各地,因为有了更加充足的日照,更加丰润的雨水,田间地头的农作物长势喜人,黄瓜、茄子、四季豆等应季蔬菜已经大批大批地从田地里走进了菜市场。

先是越西、会东等县的油菜迎来了大丰收。走进越西县新民镇大屯村,往日金黄的油菜花已变成颗粒饱满的油菜荚。田间地头,农户们正抢抓农时收割油菜,一派繁忙景象,广袤的田野里充满丰收的喜悦。

此时,也是小麦收割季,田间麦浪流金,层层叠叠铺向远方。随风摇曳的金黄麦穗,颗粒饱满丰盈,散发着谷物与阳光交织的迷人芬芳。随着机械、人工齐上阵,到处都是繁忙的收获景象。今年,由于加大了农机投入,麦农种植的小麦普遍收割速度快、质量好,确保了颗粒归仓。

与此同时,随着气温不断上升,水果也加速成熟。西昌市安哈镇的蓝莓园里,一排排、一列列蓝莓果树沿着山坡依次排开,一簇簇的果实按照成熟程度不同,呈现绿色、紫红色、紫黑色等多种颜色,每一颗果实表面上都有一层均匀的果粉,被擦拭掉以后就会从“磨砂面”变成了“亮面”,更为诱人。摘下蓝莓放在嘴里,未完全成熟的蓝莓有种清新的果酸味,已成熟的咬下去后一口爆浆、满口果香。因为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州本地市场蓝莓价格逐步回归“朴实”,让越来越多凉山人实现“蓝莓自由”。

另一种水果的上市,让人一看便知夏季到来,那就是杨梅。这段时间,西昌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杨梅。每年五六月份,经过雨水的洗礼,安哈镇长板桥村的百亩“梅”园迎来了成熟采摘季。伴随着徐徐清风,浓郁的果香飘满山间,让人不见其果,已闻其香。

雨季来临新一轮播种撒下希望

这段时间,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的技术人员们正在盐源县为高效播种燕麦提供服务。由于凉山各地气候有所差异,燕麦的播种时间也有较大差距。最重要的播种条件就是雨水的降临,播种早了没有雨水种子不易发芽,播种晚了,进入冬季遇到霜冻燕麦无法成熟。立夏之后,很明显的雨水增加,所以此时正是种植燕麦的最佳时间。

“凉山东部的燕麦在2月底已经播种了,但盐源少雨,比较干旱,所以要等到了5月初才开始播种。进入5月之后,雨水会慢慢多起来,有利于燕麦的生长。”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罗晓玲介绍说,除了燕麦,荞麦的播种时间也会因为各地的气候不同而不同,凉山东部的荞麦播种在4月结束,而盐源则要在5月开始。

据了解,燕麦在凉山州种植历史悠久,在土豆、玉米等作物还未进入西南山区之前,从游牧逐渐变为定居状态的彝族人民就开始种植燕麦,燕麦慢慢成为彝族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彝族的饮食文化甚至传统文化中,燕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燕麦属于投入少,成本低的粮食作物,且土壤适应性强,病虫害少,所以高寒山区的群众非常喜欢种植燕麦。

“全州十七个县市从海拔一千五到三千五百米区域均有燕麦种植,主要分布在昭觉、盐源、会里、冕宁、美姑、喜德、布拖、越西、普格、金阳等县,常年种植面积二十万亩。总产一千万公斤左右,主要是单作。”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罗晓玲介绍道。

此时的西昌,农民们正忙着水稻的移栽。炎炎烈日下,劳作的人们弯着腰,不停地把秧苗插入泥土中。人们常说,乡村农忙无闲人,你看那田间地头,处处都有汗流浃背辛勤劳作的人,也正是如此,方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在凉山,水稻的移栽也根据各县市的气候而有所不同。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成果转化与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水稻课题组高级农艺师牛兴国介绍说,凉山的小气候比较明显,各个县的海拔、气候也有所不同,所以移栽秧苗的时间也会有差异,有的地方4月中下旬开始移栽,有的地方5月初开始移栽,在5月20日之前结束移栽。部分农户为了保障地里面前一批种植的农作物的收成也会推后移栽秧苗。比如甘洛,早在4月初就开始了移栽工作,而西昌,足足晚了一个月。这便是气候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农忙画面。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再过一周,就进入到下一个节气——小满,届时,凉山的田间地头又是另一番景象。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
推荐阅读